采访中的精彩观点:
我把自己的交易当做是开一个赌场,然后在赌场里面开设一些正期望的赌局,只要是有这样的一个优势在的话,那我就会把赌局开设得越多越好。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学习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根据当前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
做量化交易最大的优势是组合,比如A策略能赚10万块钱、最大回撤是5万块钱,B策略也能赚10万块钱、最大回撤是5万块钱,两个策略组合在一起后,它们的利润是相加的,但是最大回撤一定不是10万块钱。
组合交易是盈利相加、回撤相互抵销的,如果我们可以把策略分散得足够多、组合足够多,并且能让某个策略尽可能地在别的策略不赚钱的时候是赚钱的,那这样就比之前那种大道至简的策略会不一样。
之前用的是大周期趋势策略,回撤是没有办法很好控制的,而且还要等行情,要靠天吃饭,只有在日线级别上走出了行情,那大周期策略肯定是可以赚钱的,但如果日线级别上没走出行情,那必然是亏的。
现在是用趋势策略再加一些震荡策略,然后把周期做得更小,它们之间就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就算在日线级别上看上去没有行情,但我也能比较好地控制住回撤。
我觉得做短线要非常注重过滤,不是什么行情都可以做的,我们都知道,震荡行情占80%,甚至85%,趋势行情可能只有15%,如果我们经常在震荡中去试错的话,那基本上短线策略是开发不出来的。
我们做短周期会非常注重精细化、模块化,就是去抠利润,找到一些相对有确定性的东西,我们把它组合到模块里面,这个是做短线极其关键的一个点。
我们做短线单靠一个策略是没有办法打造相对平滑的收益曲线的,所以就必须要做组合。
当趋势策略在回撤的时候,震荡策略可能在给你赚钱,所以就可以降低账户整体的最大回撤,当趋势策略空仓的时候,震荡策略可能在赚钱,所以提高了我们的收益。
做长线的人比例要远远高于短线,因为短线的竞争壁垒比长线要高得多,长线只需要写几段代码,短线可能要写几百行代码,而且每一行代码的逻辑关系又要能够串通起来,所以我觉得短线策略是比较难开发的。
任何一个单独的策略不可能有非常好的资金曲线,因为它没办法包含所有的行情,比如它能适应60%的行情,但它面对40%的行情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六类或者十类策略组,去包含80%的行情,只有对20%的行情无能为力,那我们在这个市场上生存的能力就变强了。
在进出场算法这一块,我更多的是用收盘模型,而且我会在收盘模型上去做一个判断:当前这个位置是不是大家来抢单子的、波动剧烈的时候?如果是波动剧烈的时候,可能这个时候我就不触发信号,因为在这个位置触发信号必然是跟别人抢,如果跟别人抢的话,我们的交易成本一定是高的。
做短线还是要细心,要逻辑推导,用搭积木的原理去组合,然后提高交易速度,通过进出场算法来降低我们的交易成本,这样才有可能在短线交易市场上存活下来。
我目前有六到七个策略组,每个策略组都是不同的,尽可能地做到异构,尽可能的不一样一些。
很多人觉得在指数上测试也差不多,然后实际交易就映射到主力合约,其实这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很多时候影响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苹果、鸡蛋、红枣这些品种。
短周期一周的时间相当于长周期一个月的时间,短周期一个月的时间,可能就相当于长周期一年的时间,所以不需要盼某一段行情,我们要做到的是在大波动的时候能赚到超额收益,在波动特别小的时候能够生存下来。
这么多年下来,整个市场也在改变,交易群体也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做量化的,不是说写个策略就完全一劳永逸了,应该要不断地调整、升级,不断地找到当前可以生存的一种方式,所以总结来说,学习是不被淘汰的唯一方法。
我是一个建立赌场的人,我是一个理性的做生意的人,而不是一个赌客。
自上而下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理念,它是先有想法、再有代码、再有回测报告、再看结果,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概念,目前我基本上还是沿用这个做法。
我们要把量化作为一个工具,要提高自己的交易能力、丰富自己的交易组合,尽可能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来,如果大家都挤在相同的周期、相同的交易理念当中,那盈利会越来越难的,我还是希望自己能走出一条相对跟别人有些不一样的道路出来。
我觉得现有的财富都不是现在得到的,是之前努力得到的,所以现在的财富多少我并不关注,更多的还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在创造财富的能力上。
目前我的交易策略组是比较丰富的,特别是加入了震荡策略之后,这就有效地降低了震荡时候的大幅回撤,目前我所有的策略组加在一起,加上子策略,可能数量已经达到5000个了,5000个策略同时在做组合,所以策略组的丰富度还是非常高的。
我的交易周期还是比较短的,每天的交易次数非常多,足够多的交易次数提高了我们盈利的确定性,所以达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的人生准则是这样的:利人利己的事情我是坚持做的;损人利己的事情,也就是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让自己获利,这种事情我是肯定不做的;损己利人的事情,我会量力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