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保尔森的传奇经历
1955年12月14日,约翰·保尔森出生于美国纽约皇后区一个叫Beechhurst的中产阶级小区。保尔森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虽然他的父亲从一个会计做到一家小型公关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不过他们家并不富有。
1961年,保尔森从超市买来大包装的糖果,然后再零售给同学,那时候他只有6岁。而这个商业启蒙来源于他的祖父。
1978年,保尔森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大学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紧接着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在这里学习期间,保尔森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聆听杠杆交易先驱杰里·科尔伯格(Jerry Kohlberg)的演讲,由此引发了他对杠杆交易的长期关注和研究,开始梦想进入华尔街。
1983年,保尔森从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MBA学位,并被授予贝克学者(Baker Scholar)的称号,哈佛的这种最高学术荣誉只授予那些顶尖的5%的毕业生。
当保尔森毕业时,华尔街正值熊市,而咨询公司愿意为新人提供较高的起始工资,原本打算进入华尔街的保尔森进入了大名鼎鼎的波士顿咨询集团,担任管理咨询师,开始了其职业生涯。在波士顿任职期间,保尔森曾受到同事的指点,认识到表面繁荣的房地产行业剥去通货膨胀因素之后,其房产价值增幅会非常微小。不久之后,对于华尔街的向往使他转身进入了极富传奇色彩的奥德赛合伙投资公司(Odyssey Investment Partners),并为其工作了两年。
1984年,28岁的保尔森进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并购业务部门。此后4年里,他从一个并购部职位最低的分析员升到了董事总经理。他的一个客户--马蒂·格鲁斯管理着一个非常成功的风险套利公司格鲁斯合伙基金。这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但是获利颇丰。保尔森意识到:"虽然贝尔斯登的收益也相当丰厚,但它主要的盈利模式是赚取佣金,这与投资业务的盈利相比显得相当有限。基金投资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在职场历练多年之后,保尔森练就了出众的财务分析能力,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投资思维,他不再受制于华尔街金融体系中的条条框框,不再完全依赖信用等级、评级机构评级,而是海量收集财务信息自己综合分析,并以此作为投资判断的依据。
1994年,他看准了对冲基金的势头,和其他几家小对冲基金合租了一间办公室,创立保尔森对冲基金(Paulson &Co),专做并购套利(风险套利的一种)和事件驱动投资,建立之初员工只有他和一位助理,经营着规模不过200万美元。
2000年,6年时间他的基金规模也仅增长了1800万美元,达到2000万美元。然而这一成绩在当时的华尔街可以忽略不计。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给了保尔森绝佳的机会。他当时的判断是,很多在虚高股价支撑下的并购案会"黄"掉,因此他大量卖空,在互联网股票狂跌的2001年和2002年,他的基金都分别增长了5%。逆市飘红,投资人便闻风而来,
2003年,他的基金规模达到了6亿美元。
2005年,他先开始在汽车供应商等公司债券上建立空头头寸。孰料,即便是这些公司已经进入破产程序,其债券价格仍在上涨。 保尔森对此很不开心,但他坚信做空的方向一定没有错,于是他对公司的分析员大喊:”哪里有我们可以做空的泡沫?” “房地产。”分析员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当时,房地产专家们正在反复宣称,房屋价格永远不会在全国范围内下跌,即便下跌,美联储也会通过大幅削减利率来挽救市场。在人人看涨的情形下做空,是需要一定的勇气与智慧的,而保尔森就拥有这样的信心。他坚信,这个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在分析了大量数据后,保尔森确信,投资者远远低估了抵押信贷市场上所存在的风险。他赌这个市场会崩溃。保尔森自己说,”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交易,有这么多人看多,而只有极少的人看空。”
2006年初,美国最大的次贷公司Ameriquest Mortgage出资3.25亿美元,调查房地产借贷行业中的不规范贷款行为。这些都更加坚定了保尔森对房地产业中存在泡沫的判断。
2006年7月,保尔森筹集了1.5亿美元,为第一只用于做空CDO的基金建仓。他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基金操作模式: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一边收购廉价的CDS。随后的几个月,美国房产市场却依然繁荣,丝毫看不到萎靡的迹象,保尔森的基金在不断地赔钱。
2006年底,次贷危机已经初见端倪。保尔森的基金已经扭亏为盈,升值20%。他的信心越来越足,紧接着又建立了第二只同类基金。
2007年2月,保尔森管理的两只基金在华尔街的冬天异军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只基金升值590%,第二只基金也升值350%,基金总规模已达到280亿美元,仅2007年一年,就有60亿美元的资金涌入保尔森的基金。保尔森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约翰·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最灵的猎豹"等称号纷纷被冠在了他头上。
2008年11月13日,约翰·保尔森与其他四位排名前五的对冲基金大佬,出席了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
2010年,保尔森经营的黄金基金全年涨幅达35.08%。他也史无前例地将50亿美元收入个人腰包,再一次成为华尔街的“最赚钱机器”。据计算,保尔森在这一年的赚钱速度是每秒158.55美元。当年以120亿美元的身价列于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45位。
2011年,保尔森遭受了空前的打击,2011年6月3日凌晨两点左右,浑水调查公司公布了对嘉汉林业(Sino-forest)的做空报告。在浑水眼里,这家北半球最大的私人林业公司是新的“庞氏骗局”,它夸大资产、伪造销售交易,诈骗巨额资金。它给予“强烈卖出”的评级,估值不到1美元。报告发布当天,嘉汉林业股价从18元加币急剧下跌64%,公司市值在两个交易日里蒸发了32. 5亿美元。保尔森旗下的PaulsonAdvantagePlus基金持有3100万股股票,占12.5%的份额。保尔森当月的投资者备忘录上显示,从6月6日到17日,他们开始逐步清仓嘉汉林业,平均价格4.53加元。但迟缓的操作还是造成了4.68亿美元的亏损。截至2011年末,PaulsonAdvantagePlus亏损达到53.58%,成为全球业绩倒数第一的基金。
经历2011惨败的一年后,他旗下最大的两只基金Paulson Advantage和Advantage Plus净值分别下跌了36%和52%。据《Time》杂志称,他对嘉汉林业的投资被评为“2011年世界十大商业失误”之一。
2012年开始,经济复苏的态势初现端倪,金价的走势开始迷茫。随之保尔森深陷漩涡,由于他对黄金的执着,让其贵金属交易的投资获利开始大幅缩水,尽管黄金的下行仍未停止,保尔森却始终坚信黄金将帮助他收复失地,为此他也付出了不断赔钱的代价。
2012年某期《彭博商业周刊》 封面上,约翰·保尔森这位华尔街最成功的基金经理脸上被贴上了一张黄色标签纸,上面写着:大失败者。同年的6月,保尔森在其办公室总结过去的一年说道,“我们对经济发展方向过于自信,也冒了很多风险。2011年我们的表现是不能接受的,但我们相信2011年只是暂时的脱轨。”
2015年底以来,由于投资的损失和客户的撤资,保尔森公司的资产已经流失了60亿美元。
保尔森虽然暂时跌下神坛,也许就在不经意间,“大空头”又会回到大家的视野。
----转自知乎,作者:小马说券
|